DSC04168.JPG  

時間:2011/09/10(六)14:0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文字整理:查爾斯
出席影人:
主持人:曾吉賢老師
與談人:
《豐田社區-水車伯》導演/林金英
《上天送來的禮物》導演/陳淑美
《蒔田》導演/鄧慶福

曾吉賢老師: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兩位社區民眾記錄片的導演,這是一個類似工作坊的紀錄片,這些影片的拍攝時間大約四到五個月,每位平民導演的背景都各有專長,也是第一次接觸紀錄片拍攝,我們之所以把攝影機交給民眾,是希望觀眾看見不同於一般主流媒體看見的死角。


陳淑美導演:

 我是社區做環保的志工,在做志工之前,專職是家庭主婦,會去拍自己的小孩子,因為我不習慣被其他客觀的媒體來採訪,所以自己拿起攝影機來拍攝,跟著老師的指導,完成了這部片。

 

曾吉賢老師:

 我想補充幾點,拍攝自己人(家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忽然出現攝影機,這是一種角色上的衝突,淑美的小孩來說,她是媽媽也是導演,這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兩種角色。我比較鼓勵自己人來拍攝家庭,因為這是一種避免被剝削的方式,避免拍攝者投入過多的想像。片子一旦完成之後,被觀眾看見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去學習面對生命,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片中一些狀況的安排,則是為了呈現一種過去情感。

 

鄧慶福導演:

  這部片的動機,是因為我之前在攝影學會學攝影時,想到「插秧這件事已經愈來愈少人知道,所以在參加培育營的時候,我決定去拍攝插秧這個主題,同時也是記錄自己的生活。


DSC04177.JPG  

DSC04174.JPG  

 

Q站在媽媽的立場來看,我覺得淑美這部片很棒,用二嫂的角色來發言,讓自己可以跳脫媽媽的身分,以導演的觀點完成這部片。

淑美導演:當時我和老師一直在討論拍攝者的角色問題,因為我既是媽媽也是拍攝者又是發言的人,好像太過於奇怪,所以後來找了自己的二嫂來幫忙口白想我是透過鏡頭來找到我以前當初照顧小孩子的活力。

曾吉賢老師:影像可以內化成一種自己生命的力量,淑美姐身上的正是這種精神。


Q我真的很感謝你們,謝謝你們把這個種子灑播下去。

曾吉賢老師:其實有時候,觀眾這樣一兩句話的鼓勵,是讓這些拍攝者能夠繼續拍攝下去的動力。

 

Q我覺得鄧大哥這片真的拍得很好。

鄧慶福導演:會拍這部影片,除了因為這樣的一種技術已經很難再找到,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拍片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另外一個出口,也記錄一種轉換的過程,算是一種紓壓。

曾吉賢老師:紀錄片有一個重要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過程,就像是一朵美麗的花朵一樣。另外,還有一種功能就是保存,面臨可能會消逝的事物將它保存下來。如果讓更多的小孩看見稻米生長的過程,可能吃飯的時候就會去想得更多,這也是一種教育的功用,我們都該學習勞動的精神。

鄧慶福導演:至於關於這部影片是不是珍貴的,我想就交由歷史和時間來判斷。

曾吉賢老師:每個不同族群的語言都有它的美,有時候一部紀錄片可以是只對自己負責,如果拍攝者想讓更多人了解,那就可以再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


Q影片中看到了耕種的過程,我認為這是課本上學習不到的。

鄧慶福導演:原本不知道這些知識觀眾看完後進而瞭解,這讓我很感動。

DSC0418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nchu 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